
【引言】当李嘉诚家族拟出售香港港口资产的消息引发舆论震动,两任特首的罕见发声,将焦点引向一个更深层命题: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变的当下,香港商人群体如何重构身份认同?梁振英“商人无祖国”的犀利批评,撕开了这个群体长期游离于家国叙事之外的矛盾。
一、交易背后的地缘密码
拟出售的港口资产包括位于吐露港和青衣的货运码头,占据香港集装箱吞吐量15%的份额。买方为美国基建投资巨头AEI集团,交易价格未公开但预计超百亿港元。这一交易若达成,将是继2019年出售英国电网资产后,李氏商业帝国又一次重大资产腾挪。
“港口作为战略基础设施,其所有权变动必然触动安全神经。”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研究系教授宋鲁郑指出,尤其在《国安法》实施后,外资收购敏感资产需通过更严格审查。此次特首表态,可视作对“关键领域外资准入”的警示信号。
二、商人身份的历史镜像
梁振英批评的“商人无祖国”现象,折射出香港商界长期存在的身份割裂。回归前,港英政府刻意淡化国家认同;回归后,部分商人仍延续“骑墙”策略,将商业利益置于政治立场之上。2019年黑暴期间,有商人公开称“不做政治选择”,实质是对“爱国者治港”原则的消极抵抗。
但这种策略正在失效。随着国际形势变化,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面临重构。美国商会近期报告显示,73%的港资企业在东南亚增设总部,显示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风险意识觉醒。
三、身份重构的破冰时刻
此次特首发声的特殊性在于,罕见地由非现任特首(梁振英、林郑月娥)联合表态,形成“跨任期共识”。这种姿态传递明确信号:商人群体必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非被动接受规则。
“李氏出售港口未必是‘撤离’,可能是资产再配置。”香港经济学家关焯照分析,近年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加速,港商若将资金转向内地新基建、科技创新领域,反而能获取更高增长红利。这要求商人群体从“机会主义”转向“战略思维”。
四、从“无根资本”到“再中国化”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香港总商会近期发布的《商界参与国家发展战略白皮书》显示,68%的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这种转向并非被迫,而是对“双循环”格局的主动适应——当国际环境充满变数,背靠内地市场成为最确定的选项。
“商人逐利是天性,但逐利的方向需要家国智慧。”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黄平认为,特首的批评实为“唤醒”:在全球博弈中,没有超脱的“政治孤岛”,只有主动的国家叙事参与者,才能赢得未来。
【结语】从港口交易的争议到身份认同的重构,香港商人群体正站在历史转折点。当“无祖国”的迷思被打破,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浮现:在全球秩序重塑的时代,如何将商业智慧转化为家国担当?这或许比任何一笔交易都更考验香港商界的战略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