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热带杀手:全面认识疟疾,这场人类与寄生虫的持久战争

在许多现代都市中,人们对疟疾的印象或许已变得模糊。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热带地区,这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依旧对数以亿计的人口构成威胁。疟疾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更是一场横跨地理与时间的公共卫生挑战,至今仍未完全被人类征服。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人类传播。疟原虫是一种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寄生于肝脏和红细胞中,破坏细胞,引发周期性的高热、寒战与全身不适。目前已知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五种,其中以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危害最为严重,可迅速引发严重并发症乃至死亡。

传播机制上,疟疾是一种典型的“虫媒病”。当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吸食人血时,原虫被注入人体;一段时间后,这些原虫在肝脏内发育繁殖,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反复侵袭红细胞。这种周期性释放会引起患者间歇性高热,是疟疾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此外,若未接受有效治疗,一些疟原虫类型还可在体内“潜伏”,数月甚至数年后复发。

在全球范围内,超过4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传播区。最严重的流行区域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亚、南亚、南美部分地区以及西太平洋岛国。尤其在卫生资源匮乏、疫苗接种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疟疾依旧是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重要传染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数据,仅非洲地区就占全球疟疾病例和死亡人数的90%以上。

尽管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疟疾,但一些人群面临更高风险。例如:婴幼儿、孕妇、HIV感染者、移民与旅行者,尤其是首次前往疟疾流行区者,由于缺乏免疫适应,更容易发展成重症。孕妇感染疟疾会增加流产、死胎、早产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等风险,是母婴健康中的一大隐患。

临床上,疟疾的典型症状包括寒战、周期性高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及极度乏力。症状在感染后7至30天出现,具体取决于感染的疟原虫种类。尤其恶性疟疾,可在短时间内引发脑病、肾衰竭、肺水肿或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诊断主要依赖显微镜下检测血液涂片中的疟原虫,或使用快速诊断试纸检测特定抗原,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样重要。

疟疾的治疗方案根据感染类型与地区耐药情况而定。常见药物包括氯喹、青蒿素复合疗法(ACTs)、奎宁、阿托伐醌-普罗瓜尼、甲氟喹等。由于部分地区已出现多药耐药性,尤其是东南亚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现象令人担忧,全球正加速新药研发与疫苗接种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预防在抗击疟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室内喷洒杀虫剂以及环境治理,如清除蚊虫孳生地。对于计划前往流行地区的旅行者,医生通常会建议提前服用抗疟药物作为预防。此外,近年来研发的疟疾疫苗(如RTS,S/AS01)已在部分高风险国家开始推广,为降低儿童感染率提供了新的希望。

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在本世纪内消除疟疾”作为目标,但在现实层面,这条路依旧艰难。全球气候变化、蚊种适应性增强、城市化带来的生态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疟疾的传播格局。一些科学家担心,未来若不加强投入和技术创新,部分原已控制的地区可能出现“再暴发”。

从古埃及木乃伊的血液中发现疟原虫DNA,到中国青蒿素斩获诺奖,再到今日疫苗问世,疟疾与人类的博弈已经跨越数千年。它不仅是一种医学难题,更是一场跨学科的全球性挑战。战胜它,需要科学、政策、公众意识三者并行,更需要全球的持续关注与协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科普知识

隐形杀手“铅”: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触它,却并不知道危险

2025-4-9 22:54:11

科普知识

科技如何助力珊瑚礁的“最后防线”?

2025-4-11 0:31:3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