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能练出来吗?科学揭示饮酒耐受的真相

“喝得多了,自然就能练出酒量。”在各种酒局文化盛行的环境中,这样的说法常被视为经验之谈,甚至成为不少人拼酒的理由。但酒量真的能通过训练提高吗?从人体代谢机制到基因遗传,再到长期饮酒的影响,科学研究给出了更为严谨的答案。

决定一个人酒量的核心因素是酒精代谢能力,而这主要依赖于两种酶——乙醇脱氢酶(ADH)和乙醛脱氢酶(ALDH)。酒精进入体内后,ADH会将乙醇转化为乙醛,而后ALDH进一步分解乙醛,使其变成无害的乙酸,最终通过呼吸、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酒精耐受度的高低,取决于这两种酶的活性水平,而这些酶的活性受到遗传因素的强烈影响。亚洲人群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携带低活性或缺失ALDH2基因,这导致乙醛难以快速分解,产生脸红、心跳加快、恶心等不适反应,即“亚洲酒精不耐症”。这也意味着,对于部分人而言,酒量的上限是天生设定的,无论如何“训练”都无法真正提高。

虽然基因决定了酒精代谢的基础能力,但饮酒习惯确实会影响酒精耐受性。长期饮酒者,尤其是频繁饮酒的人,可能会经历“习惯性耐受”的现象——相同剂量的酒精对他们的影响逐渐减弱,表现在不易醉、头脑清醒等方面。这种耐受性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调整有关,而非酒精代谢能力的提升。长期摄入酒精后,大脑中的GABA受体、NMDA受体等神经递质系统会发生变化,使得个体对酒精的抑制作用敏感度降低,因此表面上看起来“酒量增长了”。但这种耐受性的建立,并不意味着身体对酒精的代谢效率提高了,相反,它可能掩盖酒精对身体的伤害,使人误以为自己更能喝酒,进而增加饮酒量,加重肝脏、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负担。

另一个常见的误解是“锻炼酒量能减少宿醉和酒精中毒的风险”。事实上,即便一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更高的酒精摄入量,酒精对器官的损害依然存在,且无法通过耐受性训练减少。例如,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并不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容易醉,而是与总酒精摄入量成正比。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严重疾病。此外,研究显示,即便是看似“酒量大”的人,在长期高强度饮酒后,仍然可能因酒精中毒导致急性健康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从心理和社会层面来看,过度依赖“练酒量”的观念,可能会助长不健康的饮酒文化。一些人可能因为害怕在社交场合显得“酒量不好”而强迫自己饮酒,甚至形成酒精依赖。相比“练酒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康的饮酒习惯,例如控制酒精摄入量、避免空腹饮酒、饮酒后补充水分等。许多国家的健康指南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两杯(约24克纯酒精),女性不超过一杯(约12克纯酒精),以降低长期健康风险。

酒量并非可以简单“练”出来的能力,而是由基因、神经适应和个人饮酒习惯共同决定的。尽管短期内可以通过增加饮酒频率提高对酒精的耐受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酒精代谢能力真正提升了,相反,它可能掩盖健康风险,导致更严重的酒精相关疾病。在科学认知的指导下,培养合理的饮酒习惯,远比追求“练就好酒量”更为重要。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科普知识

游隼猎杀朱鹮:生态平衡与人类干预的界限

2025-4-3 21:55:02

科普知识

不甜的“陷阱”:你低估了水果中的隐藏糖分

2025-4-4 18:12: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