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一项重大成果:中国自主研制的稳态强磁场水冷磁体,实现了45.2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强度,刷新了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保持了二十余年的纪录。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在磁体技术上的重要突破,更意味着全球材料科学、低温物理、生物磁共振等前沿研究领域获得了一个更强大、更稳定的实验平台。那么,这个“地表最强磁场”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挑战又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磁场的世界里,从地球的天然磁场,到手机扬声器、医疗设备,再到核磁共振仪,无不依赖磁力。但多数人所接触到的磁场不过是微弱的几高斯或几十毫特斯拉。相比之下,1特斯拉=1万高斯,而这次实现的45.22特斯拉,是一种近乎极限的物理状态,足以让常规物质在其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量子行为,甚至让电子运动轨道重新排列。
要理解强磁场的意义,必须先认识它对物质的控制能力。在极高磁场环境下,电子、离子和自旋行为会被强烈干扰,从而诱发新的相变、拓扑态或量子霍尔效应,这些是当代物理学探索未知的重要入口。而稳态磁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可以长时间维持不变,与脉冲磁场相比,更适合开展对时间敏感或需连续观测的高精度实验。
实现45.22特斯拉稳态磁场的核心,是合肥研究团队多年研制的水冷磁体系统。所谓水冷磁体,是指通过通电导体产生磁场的过程中,使用高效冷却水循环系统持续带走电阻发热,从而维持磁体结构稳定和持续工作。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连续且可控的高磁场,不同于短暂爆发式的脉冲磁体,其运行时间长、可重复性高,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
这一新纪录并非单靠“加电流”实现。高磁场下,导体中的电流密度极高,会造成巨大的焦耳热。如果无法及时散热,线圈温度会上升导致材料熔毁、电阻剧增甚至结构崩塌。因此,水冷系统设计至关重要。此次突破使用了复合磁体结构,其中包括内层高强度的低温超导材料与外层常规导体的协同组合,辅以高压纯水冷却通道,保证即便在上万安培电流通过时,也能保持磁体运行在安全温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极限磁场下,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磁力对导体本身产生的“洛伦兹力”会不断推动线圈变形甚至破裂,因此磁体材料不仅要有优良的导电性,更需要具备高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合肥研究院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了高强度铜合金材料与结构应力优化技术,确保整个磁体在运行过程中不因热膨胀或电磁力而失稳。
除了硬件本身,控制系统同样是关键。实现高强稳态磁场的背后是一整套高精度恒流电源、冷却系统、实时监测与保护机制的协同配合。即便电流波动不到0.1%,也可能引发磁场强度剧变,影响实验结果甚至造成设备损坏。因此,团队在控制系统中引入了AI辅助算法与分布式反馈机制,确保电源、电磁、温控之间高效协作。
那么,这项“地表最强磁场”技术能用来干什么?它并非用于工业生产或军事对抗,而是为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服务。典型应用包括:
- 凝聚态物理研究:揭示量子霍尔效应、自旋轨道耦合等奇异电子态;
- 高温超导机制探索:在超高磁场下观察电子配对行为,推进超导材料研究;
- 材料科学:研究强磁环境下材料性能变化,开发新型合金或复合材料;
- 生物磁共振:提升MRI成像分辨率与速度,为脑科学与疾病诊断提供更精准手段;
- 基础粒子行为研究:在极端磁环境中研究基本粒子行为,测试量子场论边界。
这项技术的领先也标志着中国在大型科研装置建设能力上的成熟。此前,全球最强稳态磁场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于1999年创造,数十年来一直未被超越。而中国此次不仅打破纪录,更代表了在核心材料、制造工艺、极限控制等领域的系统性自主能力。
稳态强磁场是一种“工具性”科技,它本身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却能托举起无数前沿科研项目。这种突破意味着中国将不再依赖他国实验室进行部分高场实验,同时也将吸引全球科学家前来合作使用。
在这个探索未知日益依赖“大科学装置”的时代,谁能打造出更强大的“显微镜”和“放大镜”,谁就有可能率先看到自然的深层秘密。45.22特斯拉的背后,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科学话语权的体现。它证明,中国科学家不仅在追赶世界前沿,更在攀登那些还无人登顶的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