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头痛头晕就不用管高血压?这场“安静杀手”的误解,正在悄悄夺走健康

“我血压是有点高,但人挺精神的,也不头晕不头痛,肯定没啥事。”这样的说法在中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不少人将高血压与头痛、头晕等症状捆绑理解,认为只要自己没感觉、不难受,就不用吃药、不用治疗。甚至有部分患者在医生诊断出高血压后,仍拒绝干预,觉得“等到感觉不对了再说”。这种看似“平稳”的态度,其实正在给健康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高血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问题,它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根据中国高血压联盟发布的《2023年中国高血压报告》,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已经超过27%,但控制率仅在15%左右,极大部分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管理。其中最主要的误区,就是“无症状就不算病”的观念。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当下是否感受到痛苦,而在于它对全身血管系统长期的“无声破坏”。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弹性下降、壁厚变硬,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它还会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肌肥厚,最终可能导致心衰、心律失常;在肾脏层面,高血压可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逐步演变为高血压性肾病;在脑部,它是脑出血、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所有这些并发症,在早期可能完全没有任何症状,但一旦出现,往往就是致命的结局。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患者的首发表现就是“猝死”“脑卒中”“心梗发作”,而在那之前,他们大多毫无预兆、甚至自认为“很健康”。医学界将高血压称为“沉默的杀手”,正是因为它在病程初期极易被忽视,却又在器官遭受损害后迅速“爆雷”。不头晕、不心悸,不等于安全;血压升高的危害,在沉默中已然启动。

更需要澄清的是,是否有“症状”与血压本身的数值没有直接关系。每个人对血压变化的感知阈值不同,有的人轻微升高就感到不适,有的人即使血压飙到180/100 mmHg也无明显感觉。长期高血压者的神经系统甚至会“习惯”高压状态,感知能力变得迟钝,这正是高血压危害性更大的地方之一——它骗过了你的感受,却损伤了你的器官。

一些人还相信“高血压只是老年病,不用过早吃药”,甚至担心“吃药会成瘾,一吃就停不下来”。这种说法也与科学认知严重偏离。实际上,长期、稳定、规律地控制血压,才是延缓高血压进展、预防并发症的最有效方式。现代降压药种类丰富、副作用可控,而且并不存在“成瘾性”问题。规范用药是医生根据患者个体状况综合评估后的决策,是保护器官、延长寿命的关键策略,而不是“临时对症”的应急之策。

对于部分血压轻度升高、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年轻人群,确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减盐控重、规律运动、限酒戒烟、缓解压力等方式来延缓或逆转高血压的发生。但一旦血压超过临界值,或合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吸烟史),则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开始药物治疗,而不能靠“拖一拖”或者“喝点醋、泡点茶”来自我安慰。

也有患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高压145也不高”“别人180还没事”,但高血压的诊断和干预标准早已规范。根据最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成人正常血压应低于120/80 mmHg,血压大于140/90 mmHg即为高血压,处于130-139/85-89 mmHg之间则属于高血压前期,已经提示潜在风险。这种“高一点没事”的松懈态度,正是高血压控制率始终偏低的根源。

在高血压面前,最危险的不是血压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轻视与忽略。那些口口声声说“我没感觉”的人,其实正走在健康下坡路上而不自知。症状不是判断疾病的唯一标准,是否干预应该由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评估、器官保护需求等多重因素综合决定。

面对“高血压没症状就不治”的流言,我们需要用科学理性还原一个事实:真正健康的人,不是靠“我感觉还行”来定义的,而是靠对数据的重视、对身体的管理。血压计不会说谎,而人的主观感受,却常常让人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在这场关于沉默杀手的博弈中,胜出的不是硬扛,而是认知与行动的升级。当你看到家人说“我没事”时,不妨帮他量一量血压、聊一聊风险、查一查资料。健康,从不是一个感觉,而是一种选择。你不在意它,它迟早会找上你;你认真对待它,它或许就会悄无声息地被你守护一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科普知识

喝醋能软化血管?酸性≠“溶脂神器”,别再让醋背锅了

2025-3-20 15:33:49

科普知识

运动前到底能不能喝咖啡?别再让“误解”错过了提速的机会

2025-3-20 17:02:2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