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冷冻超过两天就会长“黄曲霉素”?别让流言毁了冰箱里的安全感

“别吃了,这馒头冷冻了三天,已经有黄曲霉素了!”——这个听起来惊悚又紧张的说法,最近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群疯传,甚至被打上“最新研究证实”的标签,引发众多家庭主妇与养生爱好者的集体焦虑。有网友表示,原本以为冷冻是最安全的储存方式,现在却担心冰箱里囤的主食变成“毒窝”。但这类“冷冻=黄曲霉素”的说法,看似合理,实则是典型的科学谣言,它既混淆了食品保存原理,也误导了对黄曲霉素这种毒素的基本认知。

黄曲霉素(Aflatoxin)是一种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是目前已知最强的天然致癌物之一。它主要存在于高温高湿环境下被污染的粮食作物中,如玉米、花生、大豆等,尤其在南方潮湿地区的霉变食物中更常见。黄曲霉素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核心条件:真菌存在适宜生长环境,这包括较高的温度(25~35°C)和相对湿度(70%以上)。

反观冷冻环境,通常是-18°C以下的低温储藏状态,在这种条件下,不仅微生物无法繁殖,连活跃的酶促反应也基本停止。低温并不会“培养”霉菌,反而是阻止其生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多个食品安全实验表明,黄曲霉素在冷冻条件下的产生几率几乎为零,即便存在黄曲霉污染源,也无法在低温中“继续制造毒素”。因此,“冷冻馒头2天后产生黄曲霉素”的说法在科学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谣言是如何混淆视听的?核心在于“馒头”“淀粉”“潮湿”“时间”这些关键词在人们固有印象中被拼凑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恐惧链条。确实,如果馒头在蒸煮后没有及时冷却,放置于密闭、不通风、高温潮湿环境中,比如夏季常温厨房台面下,很容易发霉,而霉变如果来自于黄曲霉菌,就可能产生黄曲霉素。但这种情况根本与冷冻无关,反而是“室温久放”才是真正的风险源。

更关键的是,馒头作为熟制主食,本身水分含量有限,且在冷冻前往往已经蒸熟,高温加工本身就杀灭了大多数微生物。若能在蒸熟冷却后及时密封并置入冷冻层,其保存周期可安全延长至一个月以上,且口感和营养损失较小。只要解冻与加热方式得当,并无安全隐患。而将黄曲霉素与“冷冻两天”这样的具体时间划等号,完全是为了制造恐慌情绪、吸引眼球。

食品安全领域历来是谣言高发地带,尤其是在“致癌”话题上,一句“某某会致癌”,往往比“正确储存方式”更容易引发关注。黄曲霉素之所以令人谈之色变,恰恰是因为它真实存在、毒性强烈、与肝癌等疾病高度相关。但公众需要明白,它并非无处不在,而是极其依赖特定生长环境。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冷冻食品,而是那些发霉变质、保存不当的谷类与坚果。

此外,一些以“天然养生”为导向的自媒体号,常常将“食品工业”“化学处理”“冷冻技术”等现代食品安全措施妖魔化,宣称“传统存法最安全”“不吃冷冻食品身体更好”,这些观点既缺乏数据支撑,也忽略了现代食品保鲜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在当前食品体系中,冷冻保存是一种最被广泛认可的安全延长保质期手段。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内的多个机构均推荐低温储存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基本方式。

回归现实生活,市民日常储存馒头、米饭、包子等主食,若能做到以下几点,基本无需担忧黄曲霉素问题:

  • 蒸煮后及时冷却并分装密封
  • 在两小时内入冷冻,避免长时间室温放置
  • 解冻时尽量采用加热方式,如蒸、煮、微波,而非自然室温长时间回温
  • 若发现馒头变色、异味、发黏,哪怕只有部分,也不建议食用

面对“冷冻2天=致癌”的流言,与其焦虑,不如动手做个实验:将冷冻两天的馒头取出,与当天蒸的对比色泽与气味,不难发现二者并无明显差异。想象中的“毒素堆积”并未出现,真正的毒素,是来源于对科学的误解和对谣言的盲信。

网络时代,谣言如霉菌一样无声滋生,它们喜欢在知识空白和恐慌氛围中蔓延。但正如冷冻能阻断细菌繁殖,科学与理性也能遏制信息污染。当我们用数据和常识武装自己,冰箱里保存的,不只是馒头,更是生活的安全与安心。黄曲霉素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一切安好,却因为一句未经验证的流言,把自己吓得丢掉了健康生活的智慧。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科普知识

狗尾草能“点掉黑痣”?当民间偏方披上“天然无害”的伪科学外衣

2025-3-20 15:19:25

科普知识

喝醋能软化血管?酸性≠“溶脂神器”,别再让醋背锅了

2025-3-20 15:33:4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