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正在将人们的居住空间不断向上延展。然而,楼层越高,火灾发生时所面临的危险系数也随之倍增。高层建筑火灾的最大特点是:火势蔓延快、烟气扩散猛、逃生路径有限、救援难度大。任何一次火灾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整栋大楼变成“烟火牢笼”。面对这一类突发状况,只有掌握科学的应对方式,才能从中争取到逃生的可能。
高层起火之所以致命,往往不是被火焰烧伤,而是死于浓烟窒息和错误逃生。火灾中约有80%以上的死亡,都是吸入有毒烟气造成的。建筑内的装潢材料、家具物品燃烧后,会迅速释放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不仅致命,还会干扰人的判断力,使人在逃生途中陷入迷失、昏迷甚至昏厥。
逃生时机非常关键。高层建筑一旦起火,留给住户自救的时间可能只有3到5分钟,越早发现火情,生还几率越高。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识别火灾前兆,如电线焦糊味、烟雾报警器响起、电器设备异常等,第一时间报警和启动应急响应。
逃生首要规则是:不要乘坐电梯。火灾可能导致电梯失控、卡死、甚至成为烟气通道。正确做法是立即前往就近的安全楼梯间——通常为防火门封闭、带有通风系统的安全通道。关闭自己所处房间的门窗,阻隔烟气侵入,确认安全通道后迅速撤离。
若火源在下层,不要冒然下楼。因为火和烟会快速向上蔓延,通道可能已被封锁。在这种情况下,应反向向上疏散,寻找天台或避难层等待救援。高层建筑在设计上通常设有避难层(如每15层设置一层),这些楼层耐火材料使用较多、设有通风系统,可暂时阻挡火势,为消防救援争取时间。
遮挡口鼻、防止烟雾吸入是基本动作。可用湿毛巾、口罩捂住口鼻,尽量贴近地面爬行。烟气比空气轻,通常会聚集在上部,地面相对氧气含量较高。避开楼道中的可燃物,如地毯、电线槽和垃圾堆,防止引燃。
家中常备的逃生工具也极为重要。逃生绳、灭火毯、简易防烟面具、强光手电等应急装备,应放置在醒目易取的位置。特别是防烟面具,它能在烟气中为佩戴者争取20-30分钟的呼吸时间,往往是高层起火逃生的“生死分水岭”。不少家庭因为忽视准备这类设备,在火灾突发时完全陷入被动。
若身处房间而火势阻断了逃生路线,应立即反锁门窗、用湿毛巾封堵门缝,通过阳台或窗户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白色布条、手电灯光或大声呼喊都是有效方式,但切忌跳楼。除非配备专业逃生缓降器或救援气垫,盲目跳楼极易致命。
对于高层建筑的管理单位而言,消防安全制度必须真正落地。疏散通道必须保持畅通,楼道不得堆放杂物;烟雾报警器、喷淋系统、消火栓和灭火器等设施必须定期检测维护;住户也应接受定期的逃生演练,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024年初在天津发生的一起高层火灾再次敲响警钟:起火楼层位于10层以上,烟雾快速蔓延,致数十人伤亡。消防人员反复强调,很多伤者都是因逃生路线错误、吸入过量浓烟或被困无自救能力所致。事后调查发现,许多居民并不知道自家楼层是否设有避难间,更没有准备任何应急装备。
这类悲剧一再上演的背后,是消防知识的缺乏和对高层安全的忽视。高层起火逃生,并不是一场拼体力的比赛,而是一场与时间、判断力和知识储备的较量。真正能救你的,不是运气,而是你在平日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在这个向上居住的时代,每一位住在“云端”的城市居民,都应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负责。从今天开始,熟悉你楼内的安全出口、了解避难层所在、准备基础逃生工具、学习科学逃生方法。因为当火灾发生的那一刻,消防员尚未抵达,你就是自己的第一道“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