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夜,有人喜欢喝上一杯白酒,感受从喉咙到全身的温暖,甚至有人认为“酒能驱寒”,户外作业或登山时,也有人选择喝酒“暖身”。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喝酒真的能帮助身体抵御寒冷,还是只是一种短暂的错觉?
喝酒后为什么会感觉身体变暖?
酒精进入体内后,会对血管、神经系统和体温调节机制产生影响,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 扩张血管,皮肤温度升高
- 酒精能抑制交感神经,让血管舒张,尤其是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
- 皮肤血流量增加,散热速度加快,人会感觉到温暖,甚至脸颊泛红,产生“体温上升”的错觉。
- 大脑受到抑制,降低寒冷感知
- 酒精会影响下丘脑(负责体温调节的大脑区域),让人对寒冷变得不敏感。
- 其实身体并没有变暖,只是大脑的“温度报警系统”被暂时关闭了。
- 短暂的热量释放
- 酒精含有热量(每克酒精约7千卡),但这些热量无法真正提高核心体温,只是让人体新陈代谢短暂加快。
喝酒真的能御寒吗?真相可能更危险
虽然喝酒后会短暂感到温暖,但实际上,酒精不仅不能真正御寒,反而会加速体温流失,增加寒冷环境下的风险。
- 体温下降更快,增加失温风险
- 皮肤血管扩张后,更多核心温度的热量被带到体表,导致热量大量散失。
- 在寒冷环境下,这种散热会让核心体温下降得更快,增加低体温症(Hypothermia) 的风险。
- 研究表明,在低温环境下饮酒,失温速度比不饮酒的人更快,尤其是在户外。
- 降低警觉性,增加冻伤风险
- 酒精会影响判断力,让人在寒冷环境中感觉不到真正的冷,即使体温急剧下降,也不会意识到危险。
- 许多因寒冷导致的冻伤或低温症案例,都与酒精摄入有关。
- 干扰身体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
-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人体会自然收缩血管,减少散热,保持核心温度。
- 喝酒后,血管扩张,打破了这一调节机制,导致身体“误以为”自己处于温暖环境,停止正常的保温反应。
- 出汗增加,导致身体进一步失温
- 酒精会刺激汗腺分泌,让人更容易出汗。
- 在寒冷环境中,湿润的皮肤会加速热量流失,让身体更快冷却。
现实案例:酒精导致的低温症
- 极寒地区的事故:许多北欧、俄罗斯的户外低温死亡案例,都与饮酒有关。一些醉酒者在寒冷的街头睡着,最终因失温而死亡。
- 登山中的错误示范:一些登山者误认为喝酒可以御寒,结果在高海拔地区失温昏迷,加大救援难度。
如何真正有效地御寒?
- 适当增添衣物,减少热量流失
- 多层穿衣法:选择透气保暖的衣物,如羊毛、羽绒,保持核心温度。
- 戴帽子、围巾、手套,减少头部和四肢的热量散失。
- 摄入温热饮食,提高内部产热
- 热水、姜茶、热汤能真正帮助身体保持温暖,而不是靠酒精带来的虚假温暖。
- 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能提供长效热量,帮助维持体温。
- 适量运动,提高血液循环
- 轻微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后出汗,因为湿衣服会加速热量流失。
- 避免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太久
- 在低温环境下,注意休息间隔,不要长时间暴露于寒风中。
- 在户外活动时,随时关注手指、脚趾的温度,避免冻伤。
喝酒不是御寒,而是“欺骗”大脑
酒精让人感觉温暖,实际上只是大脑被“欺骗”了。真正的核心体温不仅不会升高,反而会因为血管扩张和热量散失变得更低。特别是在户外或极寒环境下,喝酒御寒反而可能加速低温症的发生,增加冻伤甚至生命危险。
御寒的正确方式应该是穿暖衣、喝热饮、适量运动,而不是依靠酒精的短暂错觉。与其喝酒“取暖”,不如用科学的方法,让身体真正保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