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约698年-约757年) 字少伯,盛唐著名诗人,以边塞诗与七言绝句著称,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其诗风雄浑开阔,尤擅刻画边塞豪情与宫闱幽怨,与高适、岑参并称“边塞三大家”,代表作《出塞》《从军行》等传诵千古。
一、成就
- 边塞诗巅峰
突破传统征戍题材,既写战场壮烈,亦诉士卒悲苦。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以时空交错抒历史苍凉;《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尽将士铁血壮志。
- 宫怨诗典范
以女性视角写深宫哀怨,细腻含蓄。如《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借鸦色讽君恩无常;《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以春景反衬孤寂。
- 七绝圣手
完善七绝体制,与李白并称“七绝双璧”,存诗74首七绝,占盛唐七绝总数六分之一。《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明志写别情,成千古绝唱。
二、人生经历
- 早年漫游与科举入仕
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少时贫寒,边耕读边游历河陇、玉门关,积累边塞见闻。30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
- 宦海沉浮与贬谪生涯
因“不护细行”屡遭贬谪,先贬岭南,后任江宁丞(今南京),世称“王江宁”;再贬龙标尉(今湖南黔阳),李白遥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慰。
- 晚景悲凉
安史之乱爆发后避乱江淮,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终年约60岁。其人生际遇与诗中的慷慨悲凉互为映照。
三、诗篇特色
- 题材多元
- 边塞豪情:如《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以壮阔画面写戍边苍茫;
- 送别情深:如《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相生寄别绪;
- 闺怨哀婉:如《西宫春怨》“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以动作细节写宫妃幽恨。
- 艺术手法
- 以小见大:如《出塞》从“明月关山”延伸至秦汉千年征戍史;
- 对比强烈:《闺怨》以春日杨柳对比少妇孤寂,突显心理落差;
- 意象凝练:善用“明月”“孤城”“玉壶”等意象,赋予象征意义。
- 语言风格
雄健与婉约并存,既有“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的铿锵之力,亦有“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长信秋词》)的柔美含蓄。
四、历史地位
王昌龄上承汉魏风骨,下启中唐气象,其边塞诗开盛唐雄浑先声,宫怨诗深化了女性主题的文学表达。他使七绝从乐府歌行中独立,成为“唐人骚语之极致”(明·陆时雍评),后世李益、王安石皆受其影响。虽命运多舛,却以“诗家天子”(唐·殷璠《河岳英灵集》)之誉,在盛唐诗坛镌刻下“黄金百战穿金甲”的不朽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