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 字微之,别号威明,中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核心人物。其诗以情致深婉、语言浅切著称,尤擅悼亡诗与艳诗,散文、传奇亦影响深远,被誉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评)。

一、成就

诗歌革新

新乐府运动领袖:与白居易共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如《田家词》揭露赋税苛酷,《织妇词》同情劳动妇女疾苦。

悼亡诗巅峰: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遣悲怀三首》,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写尽伉俪深情,开悼亡诗新境;《离思五首》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爱情绝唱。

艳体诗开拓:如《会真诗三十韵》以绮丽笔触写男女情事,影响晚唐“香奁体”及后世婉约词风。

散文与小说

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首创“才子佳人”叙事模式,为元杂剧《西厢记》蓝本,奠定中国爱情文学经典范式。

政论《论谏职表》等针砭时弊,骈文《授张彻尚书兵部员外郎制》工整典丽,展现多面文才。

二、人生经历

早年困顿与科举入仕

生于洛阳,八岁丧父,家贫力学,15岁明经及第,21岁与白居易同科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结下终身友谊。

仕途浮沉与政治抱负

任左拾遗时屡次上书谏诤,触怒权贵,贬河南县尉;后任监察御史,弹劾贪官反遭宦官仇士良报复,贬江陵士曹参军。

晚年依附藩镇严绶、崔潭峻,一度拜相,因卷入牛李党争再贬同州刺史,最终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争议与才华并存。

情感纠葛与创作源泉

与妻子韦丛患难相守,韦氏早逝后写下不朽悼亡诗;与才女薛涛、刘采春的情缘亦成诗坛佳话,却因“薄幸”之名备受争议。

三、诗篇特色

题材与风格

悼亡深情:以琐碎日常写刻骨相思,如《遣悲怀三首》“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物是人非中见生死之痛。

政治讽喻:新乐府诗直指社会矛盾,如《估客乐》“父兄相教示,求利莫求名”,讽商人唯利是图。

艳情绮思:如《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写闺阁情态缠绵婉约。

艺术手法

白描叙事:善用细节勾勒场景,如《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以简淡画面寄盛衰之叹;

对比强烈:如《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以家书至的慌乱反衬友情之笃;

心理刻画:如《梦井》“今宵泉下人,化作瓶相憬”,借梦境写悼亡的潜意识哀思。

语言特色

浅近流畅,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平易中见哲理;

亦擅瑰奇想象,如《洞庭湖》“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以湖喻人生险途。

四、历史地位

元稹以“深情浅语”的诗歌美学,与白居易共塑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写实高峰。其悼亡诗将私人情感升华为普世共鸣,艳情诗开拓了文学的情感维度;《莺莺传》更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灵感源泉。尽管仕途争议与私德非议相伴,但其“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白居易赞)的才华,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元才子”的不可撼动之位,堪称中唐文坛的多面传奇。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唐朝诗人

李贺

2025-2-25 21:57:14

唐朝诗人

王勃

2025-2-27 14:49:3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