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号昌黎先生,中唐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尊称“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评)。其文气势雄浑,诗风奇崛险怪,倡导儒学复兴,对后世文学与文化影响深远。

一、成就

文学革新

– 古文运动核心:反对六朝骈文浮华,主张“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提倡散体古文,革新文体。代表作《师说》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明师道本质;《马说》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讽喻人才埋没。

– 散文典范:开创议论文、杂文、碑志等体裁新境界,如《祭十二郎文》以家常絮语写骨肉至情,《送李愿归盘谷序》借隐士之口批判官场丑态。思想与教育

– 儒学复兴:提出“道统论”,以继承孟子自居,著《原道》《原性》,强调儒家伦理对抗佛老思潮。

– 教育实践:任国子监祭酒时整顿学风,广招门徒,李翱、皇甫湜等皆出其门下,推动儒学传播。诗歌贡献

– 与孟郊共创“韩孟诗派”,以文为诗,风格雄奇险怪,如《山石》“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幽寂之境;《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以细腻笔触捕捉早春生机。

二、人生经历

早年孤苦与科举坎坷

– 祖籍河北昌黎,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十九岁赴长安应试,三次落第,25岁中进士,又三试博学宏词科不第,困居长安十年。仕途沉浮与直言敢谏

– 任监察御史时因《论天旱人饥状》弹劾权贵,贬阳山令;后随裴度平淮西吴元济有功,升刑部侍郎。

– 谏迎佛骨:819年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入宫,直言“事佛求福,乃更得祸”,触怒皇帝,贬潮州刺史,途中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晚年文坛领袖

– 穆宗即位后召回长安,历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晚年致力于讲学著书,病逝后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三、诗篇特色

题材与风格

– 雄奇险怪:善用奇特意象与夸张手法,如《陆浑山火》“山狂谷狠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以自然狂暴喻人世险恶。

– 以文为诗:打破诗歌传统韵律,融入散文句法,如《南山诗》连用五十余“或”字描绘山势,开创诗体新变。

– 现实关怀:如《归彭城》“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直指藩镇战乱,《龊龊》批判官吏腐败,延续杜甫写实精神。艺术手法

– 散文化叙事:拓展诗歌叙事功能,如《石鼓歌》以长篇考据石鼓文字,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

– 寓言讽喻:借神话、动物讽刺时弊,如《毛颖传》以毛笔拟人暗喻文人命运,《猛虎行》以虎喻藩镇割据之患。语言特色

– 追求“惟陈言之务去”,造语生新奇崛,如“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 亦不乏清新自然之作,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四、历史地位

韩愈以“文道合一”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终结骈文垄断,奠定唐宋古文传统,被尊为“百代文宗”。其诗开宋诗“以才学为诗”先河,影响欧阳修、苏轼等大家;思想上的“道统论”为宋明理学奠基。他兼具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多重身份,堪称中唐文化转型的核心人物,其“不平则鸣”的创作精神,更为后世文人树立了直面现实的典范。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唐朝诗人

杜牧

2025-2-25 20:59:13

唐朝诗人

柳宗元

2025-2-25 21:12: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