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以俊爽峭健、深沉隽永著称,尤擅七绝与咏史诗,散文《阿房宫赋》更是传世名篇,被誉为“晚唐第一流人物”。
一、成就
诗歌成就
咏史怀古诗: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如《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假设笔法揭示历史偶然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旧曲讽喻晚唐颓靡世风。
写景抒情诗:语言清丽,意境悠远,如《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秋景写豪情;《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寥寥数笔勾勒江南春色。
边塞题材诗:如《早雁》“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以雁喻难民,展现对时局的深切关怀。
散文成就
《阿房宫赋》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开篇,借秦亡教训针砭唐廷奢靡,骈散结合,气势磅礴,被誉为“千古赋体之冠”。
政论文《罪言》《战论》等,提出削藩强兵之策,展现经世之才。
文学地位
继承杜甫、韩愈的写实传统,融合李白的飘逸,开创晚唐诗坛“俊爽”新风,直接影响宋代苏轼、王安石等文人。
二、人生经历
早年显赫与家学渊源
出身京兆杜氏,祖父杜佑为三朝宰相、史学家。幼年博览经史,胸怀“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的抱负。
26岁中进士,后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少年得志,名动长安。
仕途沉浮与地方任职
因秉性刚直,屡遭排挤,辗转黄州、池州、睦州等地任刺史,自称“十年为幕府吏,每促束于簿书宴游间”。
任地方官时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如任池州刺史期间整顿吏治,减免赋税。
晚年归隐与文学巅峰
晚年居长安樊川别墅,整理诗文成《樊川文集》,自嘲“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抱负未竟,终老于中书舍人任上。
—
三、诗篇特色
题材与风格
历史反思:咏史诗常以小见大,如《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荔枝暗讽玄宗荒政。
自然咏怀:写景诗清新明快,如《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以冷寂秋夜写宫人孤寂。
感时伤世:如《感怀诗》“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直指藩镇割据之祸,饱含忧国之情。
艺术手法
对比强烈:善用今昔、盛衰对比,如《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将自然凋零与绿珠坠楼并置,深化悲剧意蕴。
含蓄蕴藉:议论藏于意象,如《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以反问表达对项羽自刎的批判。
典故活用:化用历史典故不着痕迹,如《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以桥名暗写扬州风月。
语言特色
凝练警策,善用动词点睛,如《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卷”字动态呈现扬州繁华;
音韵流转,如《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口语化表达中见悠远意境。
—
四、历史地位
杜牧以其“雄姿英发,独扛大雅”(清·全祖望评)的诗风,成为晚唐诗歌的巅峰代表。其咏史诗将历史批判推向新高度,写景诗拓展了田园山水的审美维度,散文更开宋代古文运动先声。他既保有盛唐的豪迈余韵,又直面中晚唐的沉疴痼疾,在颓靡世风中独树一帜,被后世誉为“晚唐之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