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李白齐名,被誉为“诗魔”或“诗王”。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既有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个人情感的优美诗篇。他的诗风平易近人,深受百姓喜爱,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之一。
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6年,生活在唐代中期。少年时,他便才华横溢,20岁即进京应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受到名士顾况的赏识。后来,他在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在唐宪宗时期,他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和政务能力,受到朝廷重用,担任左拾遗,成为一名谏官,负责向皇帝进谏国家大事。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讳,得罪了权贵,后被贬至江州(今江西九江)担任司马。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广泛,尤以讽喻诗、闲适诗和感伤诗最为著名。他的讽喻诗直接抨击社会弊端,以平实的语言揭示底层百姓的苦难。《新乐府》系列诗作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的《卖炭翁》《秦中吟》《杜陵叟》等作品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腐败官员的不满。他在《新乐府序》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应关注社会现实,发挥积极作用。
除了讽喻诗,他的闲适诗同样广受欢迎。被贬江州后,白居易心境转向闲适,创作了许多描写隐居生活的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池上》《忆江南》等。这些诗歌多以大自然为主题,语言清新,意境悠远,表达了他在山水田园中的闲适心境。晚年定居洛阳香山后,他自号“香山居士”,专注于修禅、隐居生活,创作了大量寄托身心的诗篇。
白居易的爱情诗和感伤诗也极具代表性。他的《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通过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塑造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千古传诵的经典诗句。而《琵琶行》则描绘了一位天赋异禀的琵琶女的遭遇,通过她的琴声折射出个人身世的悲凉以及白居易自身的政治失意,感情深沉,极具感染力。
白居易不仅在诗歌上有卓越贡献,他的散文也颇具影响力。他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使诗歌更贴近现实和百姓生活。他的诗歌因语言通俗易懂,流传甚广,不仅深受士大夫阶层喜爱,也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被称为“老妪能解”的诗人。
晚年的白居易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虽不再涉足政治,但仍以诗歌记录自己的心境和对世事的思考。他在洛阳香山寺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公元846年去世,享年75岁。他的一生经历了仕途得意、政治挫折、贬谪流离,最终回归自然,形成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和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瑰宝,也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社会,他的文字优美而平易近人,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历代传颂的经典。